新闻动态

创业食堂第五期:阿里无线创始人费杰分享创业“道”与“术”

创业食堂,以美食为媒,为投资人、创业者搭建线下互动平台,分享创业经验,交流心得体会。

 在前4期成功举行的基础上,第5期创业食堂华丽升级2.0版本,加入大咖嘉宾分享环节。本期嘉宾为PMCAFF产品经理沙龙创始人、《产品经理修炼之道》作者、阿里无线创始人、杭州上上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费杰。对于创业者抛出的一个个问题,费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,一一进行了解答。

当天到场的创业者有左岸科技CEO禹振伟、音巢音乐CEO杜丽佳、房管通CEO李响、精准医疗姗姗、大福平板CEO方慧、Miss X木木。此外,还有帮实资本合伙人童斌、投后部经理刘骏一、投后部王心如。

Q:创业嘉宾

A:费杰


Q:阿里是一个很好的平台,为什么你会出来创业?

A:在我的思维逻辑里,有一个金字塔形的资产结构财务模型。最下一层是基础保障类的产品,比如意外保险、医疗保险等;往上一层是房子、车子这类固定资产;再往上一层则是周期性可变现产品,比如股票、基金、债券等;再往上一层是现金,可以获得足够流动性;最顶层是股权投资。

 

位于顶层的股权投资,不论是加入方得长老会跟投,还是自己投项目,都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配置选择。通过这么多年在阿里的工作积累,我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,这就给予我更多的组合可能。

 

有了这样的财务框架,创业,对于我来说,也是一种资产投资、资产组合的方式,而且是风险最大、回报也可能最高的投资方式。只不过在创业过程中我们投入的是“金钱+精力+时间”等等。

 

同时有个机会,我们上上铺的创始人本身是做商业地产出身的,发现了这个传统行业的一些痛点:商家找不到优质的商铺,房东找不到合适的商家。所以,我们打算做这样一个连接商家和房东的平台,让租铺、找铺不再是困难的事。

 

自己财务压力较小,考虑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业,加上认同这个项目,所以,我从阿里出来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。



Q:对于年轻人,如何做好创业的准备?

A:我觉得,首先要有一颗极客的心。我有一个信念: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。2006年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只有1800元工资,但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“改良”自己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可以说,工作前8年,我每天都会在单位待到九十点钟,甚至12点。做什么?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,哪里存在不足,哪里可以提高。

 

在我看来,做事情有一个从“无序”到“有序”到“高效”到“创新”最终到“突破”这样的过程。有了这样的反思,虽然起步收入低,但我的能力一直在增长,原本需要两个人做一天的事情,到后来我一个人甚至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可以搞定了。

 

其次,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,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。人贵有自知,没有人是全才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螺丝钉,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CEO。只有在你自己最合适的位置,你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。

 

第三,选择要谨慎。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,在跨出这一步之前,一定要反问自己:我是什么样的人?打算过什么样的生活?要做什么样的事情?选择之前要考虑清楚,但是一旦做出这个决定,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

 

最后,做好财务方面的准备。当然,各人的性格、情况不同,有些人凭借一股勇气,就可以不顾一切地抛开稳定的工作,投入创业中去。但对于我而言,对于上有老、下有小的创业者来说,一定要把家里安顿好,做好家庭开支的储备。这样,才能更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。

 

Q:在你看来,这个巨头把持的时代,什么样的创业项目会有市场机会?

A:我个人不是概念型选手,并不是什么火就跟着什么跑。像有些人喜欢追热点,VR热了就一股脑去做VR,直播火了就去做网络直播。现实的情况是,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网,大多数流量都被那几个巨头垄断了,流量没有那么好赚。

 

对于初创公司,只有深耕垂直细分市场才有机会。但做之前,要明白创业是什么?商业的本质是什么?很多人没意识到,商业的核心是盈利,是要先赚钱,然后再去考虑做大规模,做成多么牛逼的品牌。

 

就好像前几年火热的O2O,大多数是通过资本消耗在扩大规模,来增加流量,但解决不了赚钱的事,只有不断融资烧钱。结果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规模是越来越大了,窟窿也越挖越大。最后,他们当中一些幸运的被BAT收购了,大多数都死掉了。

 

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?那只有通过自身原始积累,把价值做透,自己的竞争门槛拉高,打乱巨头的研发、围剿周期,让它感觉自己做不划算,这样你才有自己的价值。这种价值有两种,一种是可被收购价值,一种是行业价值。

 

根据我自身的投资经验,做任何事情,必须要做到行业前5,否则肯定嗝屁了。为什么?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,不上不下,老大老二稍微有个风吹草动,可能就把你夹死了。而且,这样缺乏市场份额的公司也很难得到投资机构青睐。

 

Q:在员工激励方面,你有什么好的做法?

A:所谓道、法、术,“术”就是方法。每个公司的阶段不一样,用到的方法也不一样,需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

 

并不是说把阿里、百度的那一套拿过来“管人”就完事大吉了。不管什么企业,管理方式一定要适合公司的发展阶段。创业公司一味跟着大公司学,是不合适的。

 

公司对员工的激励取决于当时的生产资源和生产环境。举个例子,比如现在团队很棒,企业发展势头很好,那么这时候就可以对大家激励一下,股权也好、期权也好,加薪也好,总之是增加一下大家收入。


但是,企业对员工付出了成本,对于价值回报是有预期的。如果给你加薪之后,你的人力成本上升了,可是潜力和产能反而减少了,也就是对公司的回报价值区间变小了,那么,只有两条路可走:要么公司给你提供机会提升自己,要么你只有在竞争中被淘汰走人。